新聞資訊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 CENTER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寧 全國枸杞集散地誕生產業傳奇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中寧,“紅寶”枸杞從野生到被馴服,其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夏,那時候它是榷場交易中的小角色。到明清時期,不僅作為貢品每年向朝廷進貢,還遠銷各省,是著名的中藥材。近十多年來以中寧為中心的周邊地區,枸杞種植發展迅猛。中寧枸杞市場是全國枸杞的集散地,從各產區來的枸杞在中寧集中,再銷往全國,南來北往,產業鏈上誕生傳奇,也維系一方百姓生計。這顆顆紅潤透亮的枸杞匯成的洪流,涌動著時代的潮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紅果果的等級密碼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手劃拉開一堆紅果果,眼尖的女人立馬就能找出干癟發灰的那幾顆。從中寧各處收購來的枸杞,根據市場需要再進行粗加工。分揀和包裝是常年都在進行的流程,案板上紅枸杞堆積成小山,去粗取精,優中還能選優,“最好的是貢果,180”。明清時期,中寧枸杞就是“貢果”,這個古老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0、250、280……中寧人流傳著關于枸杞屬性密碼一樣的標記。一般來講,枸杞的驗級標準按照每50克枸杞的顆粒數來區分,最好的貢果180-220粒,然后是枸杞王250-280粒,特級300-350粒,甲級400-450粒,乙級580粒。要求顆粒大小均勻,無干籽、油粒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揀車間里正在進行這一道分級工序,干活的都是家住附近的婦女。崔阿姨算算自己“混”在紅果子堆里已將近三十個年頭,費眼神,手腳比以前遲了,一把老腰還行,但坐得久了也得站起來掐腰轉轉。車間里干活的女人們都面色紅潤,眼神明亮。“哈哈,除了家里熬個湯,我們從來都不吃枸杞的,沒有那個習慣。”分揀是個沉默的活,幾個女人看到有陌生人來,抬頭笑笑,埋頭繼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,“也并不是說枸杞顆粒越大越好”,種植戶反映說枸杞顆粒大的不容易晾干。中寧當地的枸杞種植專家謝施祎說,“栽培技術進步了,現在的枸杞要比過去大兩倍還多”。他用拇指比劃著小指頭蓋伸縮的距離,“以前的人不太會修枝,更不用說波爾多液之類的了”,現在的產量是過去無法想象的。枸杞分為夏果和秋果,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兩季畝產量加起來也不到一千公斤,近些年新培育的“寧杞一號”、“寧杞二號”高產優質品種研究成功,并推廣了不同生長期的合理密植技術,使單產提高了幾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他為中寧枸杞留下了根和葉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說到對中寧枸杞種植有貢獻的人,必然提到張佐漢,他是中寧縣枸杞傳統栽培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“為中寧枸杞留下了根和葉”,謝施祎說。最難熬的日子里守住根本才顯得金貴,抗日戰爭時期枸杞銷路阻塞,客戶斷絕,價格下跌,果子賣不出去,農民紛紛挖掉枸杞,改種糧食;而張佐漢不僅一棵枸杞都沒挖,還四處尋找品種好的枸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寧縣舟塔鄉的枸杞,籽少粒大,肉多色紅,果實顆顆似珍珠,是枸杞中的挑俏貨。流傳最廣的說法是:1938年,28歲的張佐漢,用一塊銀元換三棵枸杞的方法,花120塊銀元買來360棵枸杞,一共栽了兩畝多。經過精心育苗、栽培,張佐漢的枸杞種的是越來越好,人們把這種枸杞叫做“大麻葉枸杞”。如今很多高產枸杞品種都是由“大麻葉枸杞”演進而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人民公社化時期,中寧枸杞的種植面積已有近八千畝。在原來老種植區把枸杞當做主要經濟來源,由中藥材公司收購經營,統購統銷,發到全國。1961年設立了中寧枸杞生產管理小組,幾乎隊隊都有枸杞園。”謝施祎說。那時,每個公社都有自己的枸杞生產“土專家”,張佐漢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在枸杞的樹形培養上揣摩積累經驗:不同品種需要程度不同的通風采光,三層樓、一把傘、自然半圓形、圓錐形等等——張佐漢長了雙魔術師般的手,不同品種有著不同的修剪造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枸杞活得一點兒都不金貴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耐干旱、耐瘠薄、耐鹽堿,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都強。“枸杞是一個好活好養的東西。”謝施祎說,“春天種下去苗,當年就有收成,只是收成一般,通常是過兩年之后,進入高產期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聽起來,枸杞天生天養,種植周期短見效快,活得一點都不金貴,所以也造成了一個問題,“一般間隔六七年就有一個低谷期,例如說這兩年枸杞賣得好,大家都種上了枸杞,過幾年之后市場飽和,價格下來了,農民覺得不值,就拔了枸杞苗種上糧食。價格漲上來了,然后又一波大規模種植枸杞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樣的情況在中寧枸杞種植歷史上屢見不鮮,價值規律一直在發揮調節作用。另一方面,也因為枸杞新陳代謝快,又生生不息,所以盡管中寧種植枸杞有幾百年歷史,但建設枸杞博物館,要在全縣找到一棵上年頭的枸杞樹都沒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八九月,中寧枸杞果色橙紅,果身開始變軟,果蒂開始疏松,這個時候最適合采摘。盛果期每6-7天采摘一次,過早或者過遲采摘都會影響質量,“如果是青海、新疆那邊的枸杞,光照更多,氣候干旱,采摘的周期可以稍長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年氣候不同,采摘季有時候會有前后挪移,例如如果天氣暖和,夏果采摘期較往年提前半個月左右的話,一般有利于秋果枝條和果實的發育;往年秋果常會受到早霜的凍害,造成減產,如果秋果提前采摘,受霜凍影響的可能性減小,秋果就會增產。謝施祎說:“其他產區往年都有秋果,產量占20%-30%,但采摘期比中寧晚20天,產量小,費工費時,很少有人采摘,但在高價位時也會顆粒歸倉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枸杞如同紅瑪瑙一樣在枝頭顫動,采摘是產業鏈中耗費人力成本最多的一環。“枸杞采摘的時候,也正是麥收的時候,人力緊張,有時候采摘一公斤得一塊五、兩塊錢,這樣都找不到人干活。”在附近的固原縣,農民沒有采摘秋果的習慣,所以在夏果采摘結束后就不再給枸杞樹施肥打藥了,當時雖然枸杞樹上已有了枸杞,但一是沒施肥的枸杞結果很稀少,二是沒有打藥容易被病蟲吃壞。另外本地當時正是葵花收割時期,大量的勞力全去收割葵花了,所以就是有枸杞長得好的也無人采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曬場一般設在向陽的空地上。晾曬工具稱為果棧,兩個木框夾片葦席或者竹簾,兩頭支高。采收的鮮果均勻攤在果棧上,遇上陰天,移動或者拍打果棧底部防止發霉。正常情況下,一般晾曬10天左右就成為干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枸杞從中寧輻射流通出去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中寧輻射開去,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現在都有大片的枸杞種植,“在中寧,縣城周邊已經沒有地了,枸杞種植增加較多的地區有寧夏固原、平羅、惠農,甘肅景泰、靖遠,內蒙古巴彥淖爾,青海格爾木。青海那邊百分之八十種枸杞的,都是中寧人。”這也就是謝施祎所說的“手頭緊的小夫妻去柴達木盆地包幾十畝地種枸杞,過幾年手頭就寬裕了”,“人家那里的地便宜,而且含鉀多,就不用施鉀肥。但相對來說堿性比較大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寧夏是枸杞的故鄉,這些年政府也鼓勵枸杞種植,在適種地區快速發展,固原、惠農又成為兩個大產區。相應地,枸杞苗圃也成為一個衍生產業,“青海、甘肅的枸杞苗子全都是中寧過去的,專家也都是中寧人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枸杞也被現代消費概念包裹演繹,野生黑枸杞,黑色花椒大小的枸杞,在過去幾年成為被炒熱的原生態概念,賣到過上千元一斤,中寧人認為“那都是送禮用的”,謝施祎認為“其實沒有那么玄乎,和普通枸杞的營養價值差不多”。在中寧,我們還看到了反季節枸杞,大棚培育,據說去年鮮果枸杞在上海賣到了1200元一斤,中寧人估計今年價格應該不如去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通中才能夠體現價值,在計劃經濟時代,每個隊都有枸杞園,交枸杞相當于交公糧。有張佐漢這樣的技術能手,也有腦子活絡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。謝施祎說起來自己有個表哥70年代末在生產隊當隊長,因為精細化管理,當年交完公后,多收了幾百斤枸杞,他自己把富余的運到外地賣了,買了十多匹馬回來給村里壯大耕作運輸實力,結果被判了十三年,被認為是“投機倒把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有最早將中寧枸杞賣到廣州及東南亞等地的枸杞大王周金科,他的名字現在也成了中寧枸杞的一個品牌,并衍生出深加工產品,例如枸杞酒、枸杞蜂蜜等。作為時代的弄潮兒,他也曾在1980年因“投機倒把”被判有期徒刑4年,當時成為寧夏“姓資姓社”爭論中的一次標志性事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年后,國家首次提出“一定范圍內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”。周金科得以平反,并很快被奉為“能人”。9年后,他榮譽加身,還作為寧夏參加新中國成立40周年大慶的代表,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。今天,這位七旬多的老人依然健朗,為人謙和低調,看起來就是個普通西北老漢,對往事不愿多說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■ 讀城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財富和觀念均以枸杞為媒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寧自古以來就是枸杞交易集散地,清代至民國年間,其運銷路線和方式是:北路由黃河水運至包頭,再用駱駝或火車運至北平、天津,然后由天津行銷各省或者出口東南亞??箲饡r期包頭失守,北路中斷,改走南路,用大車、駱駝運至西安后再上火車轉運各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有種方式:人力挑擔。裝枸杞的箱子,肩頭兩箱,各100多斤。每年枸杞采摘期間,湖南三湘和四川綿陽一帶的貧苦青壯年,不遠千里,相約來到中寧,每年都在百人以上。來的時候擔著當地特產茶葉、卷煙、絲手帕、絲線、木梳篦子,賣出去后就收購枸杞,裝箱挑回?;丶衣飞?,選擇黃道吉日,伙來伙去,絕不單行,以防荒野處強盜出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中寧到平涼為八站,要走八天。平涼是個大站,到了這里休息一兩天,湘川客商就分道揚鑣了。湖南客向東到西安乘火車或者步行前進,四川客向南經過華亭、隴縣、千陽至寶雞,通過棧道從漢中入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中寧的某一天,中午陽光正好,縣城中心廣場附近聚攏了很多人,圍坐聽秦腔,唱的是《蘇武牧羊》,悲壯處聲音干脆地撕裂:“我有心將身投北海,誠恐落個無用才。沒奈何忍饑受餓冒風披雪暫忍耐,蒼天爺何日把眼睜開……”于是也能想到,當年那些枸杞客們肩挑著紅果子,翻越秦嶺的漫漫長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枸杞的故鄉中寧一直處于交流的中樞,不僅帶來財富,還帶來口味的豐厚駁雜和觀念的開明活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寧是寧夏發展非公經濟最早也最為成熟的縣。中寧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馬文君說,改革春風吹來時,商業的“潛意識”在一夜之間被喚醒,以致于很多中寧人在開口發出第一聲吆喝的時候,竟沒有任何羞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名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寧夏工廠地址:寧夏中衛市中寧縣舟塔鄉黃橋村四隊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名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廣州總部地址:廣州荔灣區黃沙大道131號外街5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名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名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微信訂閱號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© Copyright  2022 中寧縣杞福源商貿有限公司 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SEO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婷婷天堂欧美国产在线,三级片免费做暧暧视频,天天干天天尻天天谢天天插,亚洲a精品天堂在线